关于“教育理论”的理解

寒假里,读了一些关于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对于一些教育理论有了些许新的认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并进一步提出,要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当把这四种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班级育人目标

关于认知能力,一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创设相适应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老师给予恰当的帮助;二是在明辨是非方面,让其懂道理,知分寸;关于合作能力,就是班级同学的相处,师生之间的相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在这些相处中,让孩子懂得相处之道---沟通的技巧,待人接物的礼仪,拿捏分寸;关于创新能力,即为课堂上,活动中给孩子施展舞台,尽情让学生绽放,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要尽量让学生分析,学生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得以训练,绽放其多角度的思维火花。

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1)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根源。

(3)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自我提高和附属的内驱力都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巧妙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让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事半功倍。

一路陪伴学生初中三年成长,我们对于孩子的得失成败要进行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结合以上要素,帮助学生分析才能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对于教育理论的深刻理解,需要在实践中去反复参悟,理解。再把自己理解的回到实践中,不断摸索提升,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