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一线老师谈科研》有感

暑假前学校教科室给我们布置了读书任务,其中有一本就是苏忱老师的《与一线老师谈科研》,昨天,又有幸聆听了老师的讲座见到了质朴宽厚又幽默的老先生,文如其人,这本书不讲前沿理论、深刻原理,但是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切实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提供了许多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是一本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手把手教我们如何进行教科研的书籍。

作为一名新教师,说实话,对教科研这个高大上的名词还是有距离感的,读这本书之前,我的经验传达给我一种模糊的认知,教科研似乎等于写论文,写很多同一类型的论文似乎等于做课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科研?苏老师告诉我,教科研是帮助人们了解教育本质,了解教育与人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其中第一点就是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来探索教育规律,听起来好像还是很高大上,但是我想到曾令我很焦虑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缺乏经验的新老师,意外地收获学生不错的成绩,对比自己和前辈的课堂教学,又存在较大差距,这种依托于运气的不稳定感使我只要想起来就一身冷汗。

其实我缺少的应该就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认知,如果能够对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了然于心,能按时做好准备和铺垫,不至于常常顾此失彼,那么我大概能更从容地面对课堂,面对学生。我也曾向我的师父韩老师表达过这种困惑,她的回答与书中如出一辙。所以,我慢慢明白,教科研当然不只是写论文,它更是看待问题的一种完整性思维,是在我漫长而具体的,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天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直到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用有意识去描述无意识,用科学理性去训练直觉感性,这样一想,教科研好像也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一线教师,一线的新老师,应该如何做教育科研?结合苏老师的著作和自己的经验就我浅薄的理解来说,一线教师的科研应当且只能立足于课堂,扎根于课堂,服务于课堂。我把它分成三个方向,第一学生,第二教材,第三教学过程,即如何教,教困惑,以及如何解决这个困惑写成案例应该就最简单的教科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并且对此有一些思考或者通过结合所学习的理论所阅读的先进思想,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可能我们还应该更大胆一些,参考大学学院派的研究,对于某个现象有思考,但不能确认这个假说,于是开始做教学实验,这就叫实验班。还有,可以以某个特定对象为观察对象,比如说我们班小花同学,他一直成绩优异性格温和,上学期网课后突然毫无缘变得性格乖戾成绩不稳定,然后我就以他为特定对象观察了一学期以半月为周期写了几篇教育观察日记在这里要感谢教科室的马主任,我常常在教育学生上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创新,他总鼓励我多想多尝试,最重要的多思考多写。所以我在电脑里建了个tag#让我想想,用以记录班级中日常发生的较为重要或让我感受很深的事件,其实不论搞教科研,单能够用三年时间观察同一批小孩,观察他们当中的某人身上某个特点,也很有意思,这样一想,教科研还有些趣味呢。
    当然,最重要还是一线教师的科研一定要接地气。因为研究教育教学原理,我们做过大学里头那些教授们,研究方法论,做过长期在教研层面研究的教研员,政策制定者。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身上动脑筋。比如,我这一年以来读一些语文教学的名师教学随笔教学散文其中我个人比较喜欢孙绍振老师,他的文本解读偏向那些真的就品出味儿,咂摸出滋味儿了,已经不是语言文字,而是语言文学了但是他的解读更偏向高阶段的学生,但是我面对的是初中生,有一定基础性,义务教育不是选拔性的,是公平性的普及性的,对于每一个孩子都有其必要性的,所以更重要的是要先把语言文字关搞好,然后再谈美呀,欣赏啊,这些文学的东西。所以我一度很怅惘,感觉不能把语文的精髓,最得意的东西教给孩子们。其实这是不对的,前面提到,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所以虽然和小朋友们一起讨论一有诗意的有深度,有思想性的东西很好,但是作为一个站在中学段的老师,还是应当尊重义务教育的普遍性。虽然我现在没有办法跟小朋友聊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和他们聊是什么颜色天苍苍,野茫茫苍翠欲滴的颜色不一样,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要尝试要犯错要反思才有机会修正,就像于永正他的回忆录里写的,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知识水平,而是他的爱心,而是他要有一颗能和孩子说话,说到一块儿去的蹲下来的童心教科研的另一重重要意义,就是让我在不断地实践中慢慢去思考,一个大人,一个成年人,一个老师,应该带给孩子什么。即使引导方向,你也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说一些他们能听懂的话,理解他们为什么说出那些童言童语,然后以他们的视角和他们一起成长。

   综上,教科研在我心里已经不再神秘高不可攀,但是要真正做好,需要对教学、对学生、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深刻的思考,需要阅读,学习经验,需要随时记录,要实践,要验证,要动起来。研究,写是出来的,应该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步步做出来的平心静气,徐徐图之。或许就像文学,像诗歌,对于每一个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教科研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精华,恰恰应该成为剩余。

   虽道阻且长,但也应该像胡适先生说的那样,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